泸溪县坐落在湘鄂赣边界的山区中部,毗邻湖南省益阳市和吉首市,地势以山地为主,素有“湘西明珠”之称。全县11个乡镇147个村,总面积1565km2,总人口32万人。地形以山地为主,境内河流众多。枝柳铁路、杭瑞高速穿境而过,湖南四大河流之一的沅水流经县城,水路可通江达海。陆路3小时达长沙,1小时达吉首,全县已形成了水陆配套、相互贯通、内外通达、便捷通畅的交通网络。
泸溪种植辣椒历史悠远长久,辣椒文化深远,辣椒产业优势突出,已成为农业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的辣椒种植培养面积稳定在6万亩以上,覆盖134个行政村,椒农达2.57万户,全县年产鲜椒6.3万吨,干椒0.105万吨,产值达2.5亿元。兴隆场镇处于泸溪、凤凰、吉首、麻阳四县市交界之地,自古以来都是泸溪县辣椒主产区。近年来,兴隆场镇围绕建设特色经济强镇的目标,抓好辣椒、椪柑、烟叶等特色农业产业建设,全镇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良好势头。该镇辣椒种植培养面积已达13000亩,产量达1.3万吨,新鲜辣椒均价达每斤2.5元,干辣椒均价达20元。兴隆场干红椒享有“中国玻璃椒”的美誉,辣椒产业是名副其实的致富产业。
邹学校,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校长,我国著名的蔬菜遗传育种家,辣椒遗传育种学术带头人,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40年以来,带领团队建立了保存份数最多的辣椒种质资源库,创制了应用最广的辣椒骨干亲本,建立了全球第一个辣椒专属的综合性生物信息数据库,育成了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系列辣椒品种,在辣椒遗传育种和种质资源创新研究领域长期处在国际领先水平。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振兴风云人物”“全国十大最美科技工作人员”“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人员”“中华农业英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创新争先奖”“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湖南光召科技奖”等荣誉称号,其领衔的蔬菜学教学团队获评“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农家子弟出身的邹学校院士对农村的落后和农民的辛苦有着切身的感受。这使得他在30多年的科研道路上,始终把“为老百姓育出最好的最有效益的品种”作为前行的动力。邹学校院士自1996年开始对接帮扶泸溪县,带领团队在泸溪县推广辣椒新品种新技术,推进辣椒产业富民战略,科技支撑泸溪县辣椒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泸溪县农业农村局的一位总农艺师感慨地说:“风味独特的泸溪辣椒,得益于本地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条件,而科技助力则是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邹学校院士用长达三十年的坚守,谱写了一曲农业科研人员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动人之歌。
邹学校院士根据泸溪县的生产结构、种植历史以及消费需求,大力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2015年在兴隆场镇引进的“博辣红牛”线椒品种熟性早,产量高,较地方品种增产20%以上,干物质含量高,超过20%,成为当地辣椒加工公司的指定品种,年种植培养面积超过6000亩。高品质皱皮椒“兴蔬皱皮辣”耐低温弱光性强,连续坐果多,辣味强,品质高,慢慢的变成了当地春提早和秋延后的鲜食主栽品种,年种植培养面积超过5000亩,产品远销长沙、广州等地。引进红菜薹新品种“红苔2号”可实现提早上市5—7天,亩产值超过1800元。引进茄子品种“国茄1号”产量超过4000斤,平均亩增收800元。引进冬瓜品种“兴蔬墨地龙”产量高,亩产值超过2000元。此外还引进特色蔬菜品种芦笋、紫背天葵、黄秋葵、藤蕴和篱蒿等10多个,得到了种植户的肯定和消费的人的喜爱。通过引种、试种等工作,将外地菜本地化,丰富了本地的餐桌文化。品种结构的优化,适应了市场对辣椒品种多元化的需求,促进了我国辣椒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泸溪县属我省西部的山区地带,冬春育苗气候变化无常,寒流频频发生。传统育苗方式为一家一户分散育苗,易遭寒流袭击而导致秧苗死亡。为此,邹学校院士针对泸溪的气候特点和种植习惯,制定了适合于泸溪地区的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方案,实施“集中育苗、统一供苗”,提升了蔬菜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水平。2015年以来,在兴隆场甘田坪村喜农辣椒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推广了辣椒集约化快速育苗技术,协助建立了泸溪县最大的辣椒育苗基地,一次可育苗1500万株,多年来不仅为兴隆场镇的农户提供育苗服务,同时还为小章乡、解放岩乡等周边乡镇提供辣椒苗。
在大棚设施蔬菜的基础上,引进推广避雨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膜下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等现代种植技术;引进太阳能杀虫灯等无公害病虫害防治设施,沃丰康生物有机肥等新肥料,全年推广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解决了蔬菜基地土传病害和重茬严重导致蔬菜产量和品质下降的问题。兴隆场镇辣椒种植大户满怀感激之情,多次深情表示:“感谢政府对老百姓的关心,感谢邹院士团队送来的绿色防控技术、新材料、新药物,有了省专家的关心,辣椒增收是常态!”
泸溪玻璃椒为泸溪县特有农家品种,该品种曾作为优质干椒出口欧洲和日本等地,是该县种辣区农民的稳定收入来源。多年连续种植导致该品种种性出现了严重的退化。2014年开始,邹学校院士团队在泸溪县政府的全力支持和泸溪县蔬菜办的协助下开展玻璃椒提纯复壮工作。经过3年的努力,制定了一套玻璃椒提纯复壮技术方案,建立了原原种、原种繁育技术体系,建设了玻璃椒提纯复壮试验标准化基地20亩,年生产优质玻璃椒种子150公斤,能为周边农户提供4500亩优质玻璃椒种子。协助提纯选育的“玻璃椒1号”,原有优良特性已基本得到恢复,并获得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该成果已成功推广至周边村镇,提纯后的玻璃椒种植遍布全县多个乡镇,总面积达3.0万亩。泸溪县兴隆场镇彭总管村辣椒种植大户李建成每年种植约5亩玻璃椒,收入达1.2万元/亩左右。
团队协助兴隆场镇村民建立辣椒食品加工公司,形成了干、鲜、红辣椒产业集约生产群和相关产业链,涌现出规模业主100余家,形成了30个玻璃椒生产专业村。每个村都有所侧重,专门生产一类或几类玻璃椒以及另外的品牌干椒。现在,“泸溪玻璃椒”畅销韩国、日本、新加坡和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定点帮扶和带动1000多户脱贫户4000多人走上了种椒致富的新路子。
针对泸溪县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围绕产业技术需求,解决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技术难题。研究问题来自产业,研究成果直接惠及产业,将技术需求与科技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真正的完成了科技与产业一体化。科学指导高效生产,降低产业风险,真正的完成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椒农家。
团队科研人员、地方农技人员以及生产者分工合作、协同协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把握生产发展脉搏,因地制宜地做综合技术集成组装,科技赋能辣椒产业可持续发展。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家团队的科技支撑。团队整合育种、栽培、加工、经济与销售等全产业链专家组,打造全产业链样板示范,实现科学研究、试验开发、推广应用的有机结合,促进产量质量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的同步提升。
因地制宜推广良种+良法,建立加工辣椒和鲜食辣椒避雨高效栽培新模式,为产区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成为地方农业经济的新增长点和农民发家致富的新亮点。以“多元化、绿色化、高效化”为技术核心,促进产业供给侧改革,提升质量效益竞争力。
坚持以“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为原则,充分的利用院士团队的资源,构建集品种-栽培-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学研模式,将农业资源组合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各个阶段,形成产业导向、科技引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组织模式。
针对辣椒产业环节和不同规模用户的需求,梳理出真正的产业需求。通过示范带动促进研究成果直接、持续不断进入生产一线,坚持安全有效、效益有效,种植者说好才是真的好。
一是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重点选择县内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企业和加工公司签订科学技术合作协议,开展提质增效、节本增效、丰产增效行动。共建科技小院等形式的“产学研”结合体,为种植户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手把手解决技术难题,达到了以科技培训带动增收致富的目标。
二是以满足众多购买的人对辣椒产品绿色、营养、多元的需求和生产者对轻简、高效技术的要求为己任,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辣椒高效生产技术、开拓市场销售思路,带动辣椒基地建设,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采用“科研引导+公司参与+农户收效”的产业模式,引领辣椒生产和初加工向前稳步发展。把发展辣椒产业作为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和新的增长点来抓,采取统一规划,合理地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多举措培育和壮大辣椒经营主体,全力打造辣椒产业带,扩大产业示范作用。
四是结合泸溪县辣椒文化,通过展示、观摩及媒体等方式加强“泸溪玻璃椒”宣传。扩大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加强产业组织化程度,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高品质干椒高端品牌,引导产品优质优价。